1、 水仙介绍
水仙花秀丽素雅,品性高洁,其叶挺拔翠绿,白玉莹润的花朵生于绿叶丛中,翠绿、玉白、金黄三色相映,玲珑剔透,色香俱全,和谐美丽。水仙花品种极多,花态差异很大。顾名思义此花是“水中仙子”,故又有“凌波仙子”之称。“凌波仙子生尘袜,波上轻盈步微月”水仙绿裙青带,不沾尘土,娟秀素雅,凝姿约素,婷婷玉立于清波之中,不仅具有春兰一般淡雅妩媚,又有兰蕙般的典雅含蓄。所以水仙又被称为“丽兰”。水仙花与“兰花”、“菊花”、“菖蒲”并称为“花草四雅”。宋代诗画家黄庭坚诗中写水仙花道:“借水开花一枝奇,水沉为骨玉为肌。暗香已压酴醚倒,只比寒梅无好枝。”诗人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水仙花的精神与性格,突出了水仙花的幽香与柔美。清代康熙皇帝也作诗对案头的水仙花钟爱有嘉。写道:“翠帔香冠白玉珈,清姿终不淤泥沙。骚人空自吟芳芷,未识凌波第一花”,“冰雪为肌玉炼颜,婷婷玉立藐姑山。群花之在轩窗外,那得移来几案间”。
据《新唐书》、《唐会要》、《中国通史》记载,自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至唐玄宗开元十年的80年间,当时的佛林国曾五次遣使入唐。带来了“根大如卵,似蒜的花卉,不结子,冬生夏死”极为高贵的水仙花。古称的“佛林国”就是如今的欧洲意大利,这样看来水仙花从欧洲引入我国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。
“水仙江南处处有之”古时以嘉定、苏州、金陵为最。现在我国的水仙最大生产地是福建漳州,那里生产的水仙驰名中外,每年出口鳞茎数达百万只之巨,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花卉之一。
2、 生态习性
水仙是多年生鳞茎草本植物。鳞茎皮褐色,根须白色,叶宽线形,先端圆钝、粉绿色。花葶直立,有花3~8朵,排成伞形花序。又名“雅蒜”、“天葱水仙”,属石蒜科水仙属。水仙分布于我国浙江、福建等地。西藏全国各地均有种植,水仙喜温暖、湿润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春秋多雨的地区。喜水,喜肥,要求排水良好、深厚疏松、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土壤。水仙花喜阳光充足,长时间光照可以有助于花葶伸长。水仙为秋植球根花卉,秋季生长,早春开花,夏季休眠。
3、 栽培要点
家庭一般不种植水仙。而只水养。所以它的上盆与其他的植物不同。水仙的水养有“选球”、“上盆水养”、“盆养管理”三个方面:
(1) 选球
水仙在国内主要有两个产地,产于福建漳州,称为“漳州水仙”。这种水仙球大花多,一球有多枝花茎。产于上海崇明,又称“崇明水仙”,一球只有一至两个花茎,不适宜单球栽培,常用几个球拼在一起水养观赏叶非常美观。一般选择水仙应选择鳞茎大、扁阔矮胖、顶部粗、鳞茎盘基部宽厚突起的一种。这种球茎开花多。水仙的级别叫做“桩”,水仙的球茎在运输的时候要用一种专门的篓子,球越大装的就越少。也就是说:20“桩”的比30“桩”的球茎要大。大的球茎内含的养分足,花头多。正常的水仙鳞茎需在大田中栽培三年,如年限不足,一般无花或极少花头,花序发黄干瘪。
探芽是用手捏鳞茎球判断球内的花头多少的一种方法。鳞茎球抗指力强的是花,抗指力弱的为叶。一般主茎外的侧茎左右以对称为好,球的外部包裹的膜质磷片,薄而完整,褐而发亮,没有斑点,紧贴主茎,中部坚实略有隆起,这些是水仙鳞茎充分成熟,并孕育着饱满花蕾的标志。此外球茎的顶部颈要细而紧。下部茎盘要宽阔,略凹陷而又丰满,四周有较多的原根基,这样的鳞茎,水养后根系发达,植株健壮,开花繁茂,有较高的欣赏价值。
水仙选型是根据培植者的爱好,选择适宜的球茎形态如“壶型”、“笔架型”、“蟹爪型”等。
(2) 上盆水养
雕刻是水仙人工造型的艺术。根据水仙的叶或花梗被刻伤后生长不平衡的原理,不受伤的生长的好,受伤的停止生长或缓慢生长,使叶片或花朵产生弯曲、歪斜、扭转姿态。但雕刻过度创伤过重也会使水仙花苞受损,须根折断过多。正确的雕刻具体步骤是:在球茎的前方,划出雕刻的横直线条,横线平划在球茎盘上约1厘米,线条中间高,成弧形,直线由球顶两侧划至与横线两头的交接处;剥除横直线内的鳞片,使花箭露出,花箭之间的鳞片也要雕去;水仙的校形工作应在未雕叶片生长之后进行。
组型是将球的结合处切平、拼合,再用竹签插球固定。组型后的水仙应先浸在清水中,流出粘液,每日洗净。2~3天以后水养。
浸洗可防止鳞茎腐烂及变色,水仙鳞茎内流的汁液营养丰富,容易滋生细菌,故雕刻后的水仙一定要洗净。为保证根系的迅速生长和防止伤口发黄,应该用脱脂棉或纱布盖住鳞茎的伤口及鳞茎盘,将棉花或纱下垂入水中吸水。
雕刻数量较多的,可先用较大的盆、盘水养,待含苞欲放时,再移入精制的“水仙盆”中。
上盆的方式有仰置即伤口的一面向上放置,根部向侧面生长,这种造型成为“蟹爪水仙”;竖直也叫正置即叶向上跟向下的方式放置,也叫“玉壶春色”;倒置即把雕刻的一面向下,此时叶向下,根部向上。鳞茎好像大象的身体,鳞茎的芽向上如同大象的象鼻。这种造型叫做“玉象驮宝”;俯置即反置将完整浑圆未受伤的鳞片一面朝上,如同蟹壳。伤口的一面朝下,曲卷的花梗、叶片生向四面,恰是蟹爪。这种造型叫“横行螃蟹”。俯置水养要防止花梗即鳞茎霉烂,可把鳞茎垫高使其离开水面,只让根部入水。
水仙自雕刻浸养至开花约需25~40天,水养初期必须每天更换清水,注意水高应在伤口之下,并每天喷洒清水1~2次。后半个月每两天换水一次。置于阳光充足之处,当室温高于20℃易造成“哑花”,即花苞枯萎空瘪,株形疏松,叶徒长松散。必须注意。
水仙水养,可用砂石或粗砂压住已有花的水仙球的根部,不使花枝歪倒,同时有利于嫩根吸水透气。为增加美观,用南京的雨花石牙根最好。
(3) 浇水
一般水仙花加水以淹没球茎的三分之一为宜,勿过浅或过深,否则会造成花苞萎缩,枝叶枯黄。为防止烂根要每隔三天换一次水,用沙的要适当减少换水的次数,但要注意补足喷水的深度。换水时要特别注意轻拿轻放,不要碰伤花的嫩根。在水中加如0.05%~0.1%的化肥,可延长花期。
(4) 光照
光照不足,水仙花会出现枝叶向上徒长,花头瘦弱,姿态欠佳,所以水仙花在开花之前必须放置在向阳处培养。
(5) 温度
水仙花虽然有一定的抗寒能力,但在低温下生长缓慢,花期延迟,在春节前要增温,在白天要把水仙花放置在阳光处,室内应放置在南面向阳的玻璃窗下,直到开花,晚上水仙花不要放在室外。开花期如赶不上节日的需要可以采取增温催花的方法。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水仙花上套上一个合适的透明塑料口袋,用电灯的热光增温,待塑料罩内的温度达到23℃时,停止照射,也可在水中放一些热水,使水温提高到12~15℃。
4、 有问必答
(1) 如何培养水仙的休眠球?
水仙花休眠球的培植要60天左右才能开花,采用的人比较少。按60天计算,元旦节开花的水仙花,10月下旬开始剥衣;春节开花的11月底12月初开始剥衣。所谓“剥衣”是剥去球茎外的一层褐色外皮;切球是用小刀在球茎的上半部左面和右面三分之一处先向下横切,再向上横切去两三层鳞片,同时在芽的作左右两侧正中向下纵切一刀,至球的半腰为止。操作时注意不能碰伤芽头。用小刀将老根和泥土清除干净。再将切好球茎的水仙花放入清水中,浸泡一两天,让球内的胶汁流出来,洗干净后可开始催芽。把球茎排晒于阳光下,在上面加上13~16厘米的砻糠,每天浇一次水,使砻糠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,排球初期,早晚要盖塑料布,中午盖帘子,一周以后水仙开始萌发新芽,10天以后开始晒太阳,,如遇低温和早霜,要覆盖保护。精心培植50天,花头就会窜出来。此时把“水仙球”取出冲洗干净,移到水盆中继续水养。
(2) 水仙的切花如何保存?
水仙切花要经过低温、气控、降压等技术处理。0℃以下会冻伤,0~3℃可保鲜59天,2~3℃可保鲜34天,以0~5℃为最好。除了温度以外保鲜剂是关键措施,它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抑制植物体内的活化酶的作用,防止生理堵塞,降低PH值,沉淀水中的有害物质,抑制水的蒸腾,抑制乙烯产生,延缓老化,还可以补充能量和营养。
(3) 露地如何栽培水仙?
水仙的栽培是“五月收根用小便浸一宿,晒干,伴湿土,悬当火烟所及处。八月取出,瓣瓣分开,用猪粪拌土植之,植后不可缺水”这是老办法。现在通用的方法是,每年霜降前后下种,将水仙埋入土中,第二年端午前挖出,洗净晒干收藏起来,霜降时再下种培植。如此反复三年,才能抽箭开花,上市出售。大面积露天栽培水仙,只适宜在我国江南温暖、湿润的地区,有旱地栽培法、灌溉栽培法和无土栽培法三种。北方只宜盆栽水仙。
(4) 水仙有药用价值吗?
水仙性寒味苦、辛,以花和鳞茎入药,有消热解毒、消解散肿的功效。水仙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,入药内服宜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