漳州水仙花的历史沿革
漳州水仙花文字记载始于唐睿宗景云元年(公元710年)漳郡别驾丁儒赋《归闲诗》:“锦苑来丹荔,清波出素鳞。芭蕉金剖润,龙眼玉生津,密取花间液,柑芷村上珍……”。通篇叙述漳州四季花果,并以“清波出素鳞”描绘水仙花形态,证实漳州一千三百年前就已出现水仙花。
宋乾道年间(公元1165—1173年),著名诗人许仲启赋诗云:“定州红花瓷,块石艺灵苗。芳苞茁水仙,厥名为玉霄。适从闽越来,绿绶拥翠条。”具体记述了水仙产于漳州及其飘逸风貌。当时,漳州水仙不仅已成了王公贵胄珍玩之物,列入七十二种名件贡物之一,且流播为民间珍贵的馈赠礼品和寺庙供奉佳品。
明景泰年间(1368年—1644年),据龙海蔡坂《张氏族谱》载,其祖上张光惠告老还乡,研就推广水仙阉割繁殖方法进行大面积栽培,漳州水仙始日益繁衍。明隆庆元年(1567年)穆宗宣布取消海澄月港海禁,水仙花开始成为漳州对外贸易的输出商品。
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石码港设立海关,水仙花更是飘香五湖四海,成为大宗的出口商品,远销香港、日本、东南亚、欧美等国家和地区,每年出口量均为数百万粒,最高年份近四百万粒。据英国驻厦门领事馆报告称:“清光绪二十八年,龙溪水仙花头外销168.7万粒;宣统三年达386.7万粒。” 清康熙版《龙溪县志》载:“闽中水仙,龙溪第一。”
民国二十一年,龙溪藉商人陈润生、林主达在香港开办、经营水仙花头商号,依水仙花“宜色宜人、宜早报春”等特点,以“宜春”登记注册商标,此后“宜春水仙”信誉卓著、驰名中外。抗日战争时期,水仙花种植面积及产量锐减,最低年份仅种46亩,产量只有22万粒。建国后,水仙花种植几经起落,从1956年—1976年产量徘徊在20—28万粒左右。
1959年,水仙花作为迎宾花进入首都中南海、人民大会堂、各名胜旅游区;1979年,福建省人民政府指定蔡坂等村为水仙花出口基地,产供销迅猛发展;1980年起,先后在北京、南京、上海、昆明、杭州、广州、深圳、新加坡、香港、澳门等城市、国家、地区展销;1983年,在上海、北京举办水仙花雕刻造型艺术展览,被誉为“有生命的艺术珍品”; 1984年,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水仙花故乡――圆山拍摄《凌波仙子》,翌年,上海科技教育制片厂到漳州宾馆,拍摄著名水仙花雕刻师孙水根同志所创作《水仙盆景》;1985年春节,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将漳州水仙花带到地球最南端,在中国长城站傲然盛放,芬芳吐艳;1990年,中国邮票发行公司发行T147《水仙花》纪念邮票五枚;1991年,漳州市人民政府、国家旅游局、中国花卉联合会等联合举办“漳州中国水仙花节”。
2002年3月,漳州水仙花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,开创了我国原产地标记注册的花卉品种首例;2002年5月,漳州水仙花标准综合体正式作为福建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,并将于2005年底接受验收上升为国家标准。
目前,漳州市水仙花种植面积达9000多亩,占全国产量的80%以上,年产商品花球3500万粒,产品占全国市场90%,年产值5040多万元